与台儿庄相关的影视剧作品集
更多-
血战台儿庄
-
HD
四万万人民
简介: 在世界电影史上,尤里斯·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,与美国的罗伯特·弗拉哈迪、英国的约翰·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·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,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,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,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,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《塞纳河》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。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,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。上世纪30年代末,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,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·伊文思。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《四万万人民》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,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。从抗战开始,在不同的年代,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。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,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。1896年,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,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。此后,美国人、意大利人、苏联人、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,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、文物考古、民居民俗的纪录,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。1935年,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“一二·九”学生运动的场面,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。 1938年,尤里斯·伊文思来了,这个“飞翔的荷兰人”飞到了中国,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·卡帕。在1936年,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,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,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《西班牙土地》,而卡帕也因拍摄《共和军之死》的照片一举成名。 “纪录”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。从此,“什么地方燃烧,就去什么地方拍摄”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。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,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,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,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。 1938年4月初,在抵达中国不久,二人便拍摄了“台儿庄战役”,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,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,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,因为他们是外国人,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,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。伊文思回忆说:“我不是一个作家,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,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,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,而是拍摄整个一段,死亡牵连到
四万万人民
-
正片
血染北沙河
抗战初期,侵华日军气势汹汹地沿津浦线长驱直入破天津,下泉城,占泰安,夺兖州、邹县。并扬言务必在1938年3月16日攻下滕县,继而踏平枣庄、台儿庄,直捣徐州。然而在滕县地区特别是在北沙河一带,却遭到了抗日军民的顽强抵抗。 被激怒的侵华日军血洗了北沙河村,制造了一幕惨绝人寰的“3.15”惨案。北沙河村民在青山、老响叔、彩凤等抗日骨干带领下,积极支援川军铁7团修工事、挖战壕、破公路、炸大桥。在铁7团撤出北沙河回城防守之际,他们和村民做了最坏的准备…… 3月15日当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军“血洗北沙河”之际,抗日自卫军王帅等勇士与北沙河村民青山、彩凤等抗日骨干面对死亡毫不怯懦,与侵略者拼尽最后一口气,洒干最后一滴血,感召了全体村民。以他们的血肉之躯,为滕县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,为台儿庄大捷做出了积极贡献。 北沙河村的罹难同胞们!你们和滕县的守城烈士一样,同样是值得子孙后代永远缅怀的英雄!
血染北沙河
-
战魂2015
-
代号叫麻雀
-
不许动
-
榴花正红
-
正者无敌
-
血战台儿庄
-
我的特一营
- 首页
- 上一页
- 1
- 下一页
- 末页